2024/01

19

红色列达的前世今生

a.gif

1.jpg

西|藏|往|事

列达村

沿着国道318线进藏,走出左贡县城17公里,就到了旺达镇列达村。有人这样描写列达村:“依山而建、傍水而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玉曲河穿村而过,隔岸望去,颇有些灵气聚集、藏龙卧虎的气势……”

走进列达村“两委”旁的左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田妥镇副镇长、列达村原村支书罗松旺堆已等候多时。

打开左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门,听着罗松旺堆的讲述,犹如打开了一段尘封60年的红色故事。这故事,至今还激励着列达村村民、左贡儿女建设美好家园。

一面手工缝制的国旗

1950年10月,西藏昌都解放,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西藏冉冉升起。这一年,列达村群众第一次见到解放军战士。罗松旺堆的爷爷江拥嘎松,看到头戴五角星的“金珠玛米”不扰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产生了好感。

此后,一些村民经过组织动员,陆续加入了筑路大军。起初,他们害怕像旧西藏支“乌拉”差役一样,不仅要自己带吃的,拿不到工钱,还会遭受鞭打。可是在筑路后,他们不仅拿到了工钱,还领到了鞋子、衣帽。“金珠玛米”的态度和蔼可亲,更加深了村民对他们的好感。他们慢慢了解到,一面鲜艳的长方形旗子上,闪闪的五颗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最大的那颗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江拥嘎松分得了土地、牛羊等生产资料,命运发生翻转。广大村民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人民解放军是“打破锁链的人”,发自内心地感恩党。

2.jpg

▲西藏昌都市左貢縣列達村村民向巴赤列(右)和羅布頓珠展示在1962年由9位村民自發手工縫制的國旗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为守护神圣国土,响应左贡支前委员会号召,包括江拥嘎松在内的20名群众奔赴前线,为解放军战士运送粮食和弹药,受到部队表彰。同年底,江拥嘎松等9位村民选用最好的布料,历时2个多月,自发手工缝制了一面国旗,表达了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这面国旗的尺寸和五角星的位置、大小比例,与正规的国旗有一定误差。然而,却是村民们憨厚、淳朴地表达情感的表现。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里,他们通过自己的一针一线,表达出最真诚、最朴实的情感。

3.jpg

这面珍贵的国旗,被村里呵护、珍藏了60年。一些年迈的村民说:“当年,村里人集体劳动时,这面五星红旗就插在田间地头;开会时,就挂在墙上。全村人把它当宝贝。”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这面旗不仅铭刻着全村人对党的赤胆忠心,还记载着他们的荣耀与自豪。

在党的恩情感召下,江拥嘎松等人早早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列达村成立了西藏第一批农牧区基层党支部。历代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建设、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带领村民致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4.png

▲陈列在左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展柜的那面手绣五星红旗。萧清摄

罗松旺堆说:“爷爷生活的年代里,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还非常艰苦。老一辈共产党员对党忠诚,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发展生产,威信很高。我们村也多次获得先进村、五星红旗生产队等称号。”

江拥嘎松的儿子,也就是罗松旺堆的父亲洛松朗加,是党在左贡培养的第一代民族干部,担任过左贡县县长、人大主任等职务。他明白,列达村的沧桑巨变,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带领西藏走向繁荣富强。

赓续的红色血脉

红色血脉,自江拥嘎松开始代代赓续。当孙儿罗松旺堆长大后,也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罗松旺堆在担任列达村村支书期间,决定做一件事儿:动员村民的力量,建设一个村史陈列馆。

2008年,列达村开始筹建村史陈列馆。罗松旺堆动员村民捐赠家中的老物件,因为个人威望高,得到大家的广泛支持。

有一天,村民土邓久美捧着一只旧竹筐来找罗松旺堆,说:“当年我们父辈缝制的那面国旗,就装在这个盒子里,一直在我家里保存着,这次终于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了。”村民土邓久美是参与缝制国旗的老党员赤列邓巴的外甥女婿,他当时住在已过世的老人家里。

罗松旺堆充分了解到这面国旗背后的故事,大受感动,筹建村史陈列馆的劲头更足了。几年后,列达村简易村史陈列馆开放,这面国旗被装在木质相框里展出,由专人照看。

和这面红旗一起展出的,有珍贵的证件资料,比如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土地所有证,牲畜归户所有、土地归户使用证书等,还有500多件老物件,包括酥油桶、切菜板、马鞍、藏装等。这些老物件,大部分是西藏和平解放前村民们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

罗松旺堆认为,把这些陈列出来,就是要告诉后人,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衣食无忧,全靠党的领导,全靠五星红旗的指引。

5.png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为列达村村民发放的土地证。萧清摄

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列达村“两委”里的11位党员用一天时间,再次手工制作了一面国旗,并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

罗松旺堆说:“老一辈亲手做红旗,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今天也这样做,就是要告诉后人,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6.jpg

如今,这面国旗也在陈列馆展出。两面手制红旗交相辉映,昭示着列达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由厦门援建的村史陈列馆建成后,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游客络绎不绝。2020年,左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落户列达村,使得列达村村史陈列馆实现“整体搬迁”,完成华丽蜕变。如今,里面的藏品达1000多件,成为实践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吸引了更多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年均2万人次以上。

在五星红旗的指引下,川滇藏交通要道上的列达村如今有119户、550人。在这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待客如宾,处处祥和宁静;在这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村民互信互助,过上了美好幸福新生活。

7.jpg

▲如今的列达村

列达村民还十分重视教育,村里出了不少大学生,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仅仅2013至2020年,就培养了15名大学生。

列达村的发展变化,也为它赢得了许多荣誉。2017年,列达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列达村的沧桑巨变

60年来,在五星红旗的激励下,一代代列达村民发愤图强、艰苦奋斗,踏上新时代新生活的康庄大道。

上世纪80年代,村里实行包产到户,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生产热情,从此,粮食户户自给,家家没断过酥油、奶渣和肉。罗松旺堆家里,分到了10亩地和13头牛,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为了响应党的富民政策,他卖了牛,买回一台大拖拉机,到县里拉沙子和木头。一年外出干活5个多月,能挣1万多元。

8.png

▲左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陈列的列达村民生产生活用具。萧清摄

32岁时那年,罗松旺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担心自己文化水平低、干不好,父亲洛松郎加鼓励他:“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为群众谋利益。既然入了党,就要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不要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2006年,西藏大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罗松旺堆抓住机遇,组织村民新修、改建住房,实行人畜分开,修建独立厕所,整治村容村貌,列达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之后的6年内,家家户户陆续盖起了两层新楼。

9.jpg

罗松旺堆后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列达村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组建了119人的农牧民施工队,争取资金建温室大棚、整治河堤、改良土壤,新建幼儿园和游客接待中心,购买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对外出租,村集体经济风生水起,村民开始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玉曲河边的空地上,占地40亩的30座温室大棚依次排开,每4户家庭负责1座大棚的种植和销售。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种植经济收入的村民种植大棚蔬菜的积极性高涨。如今,大棚蔬菜每年平均为每户村民增收4000元以上。大家把大棚蔬菜拉往县城贩卖,卖不完的就自己吃。

10.png

▲冬日的列达村

这些年来,随着川藏公路不断升级改造,由川滇自驾和骑行入藏的游客络绎不绝。列达村,如今已成为318国道线上的西藏美丽村庄样板,是驴友们休憩、补给的“加油站”。村民抓住机遇,纷纷开办“藏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有的村民还开起了包子店、茶馆。店里蒸的牛肉包鲜美可口,享有“藏东第一包”的美誉。为了吃上这里的包子,一些食客驱车上百公里,只为吃上这里的牛肉包子。

11.jpg

罗松旺堆因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成绩突出,获得破格提拔机会,如今已是左贡县田妥镇副镇长。他的继任者尼玛洛松、洛松顿珠、土登加永、洛松江村等同志,一茬接着一茬干,力促村里一步一个脚印发展。

2017年,列达村实现整体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44元,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罗松旺堆相信,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未来的列达村一定更加美好。

(本文作者:萧清、姜军)

本文转自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删除

高反灵提醒尊贵的消费者:

人在高原圣地,请别乱扔垃圾。高原环境很脆弱,维护起来非常艰难,拾一件废弃物需要付出相比平原百倍的努力,亲身经历过的人都懂。畅游新西藏,守护第三极!爱护高原环境,文明游客从我做起.

高反灵简介

“高反灵”是中国专家团队长驻高原历经十六年攻关研发、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是由维桢科技集团旗下西藏维桢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高原反应干预食品,采用多味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材配伍相加和协同,通过“环流高醇亚低温精华萃取技术”,充分萃取AMS天然活性成分,针对高原缺氧状态下的机体代谢紊乱,由本及标,实现对高原反应靶向性的精准干预。产品上市前已邀请3000余名体验者进行测试,上市后连续保障纳木措徒步大会、一措再措徒步大会、西藏登山大会和拉萨半程马拉松等多项高原赛事,数万人充分见证,获得全面好评。

◆ ◆ ◆ ◆

xintaitou .jpg

点击下图,立即购买!

拉萨市内各大药房、宾馆酒店、特产店均有销售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1605666628553228.jpg